., .
超亮
., .
首页 > 文章 > 详细

盘点彩电2015:行业争议恰是市场机遇

2016-01-04 09:48:55 来源:数字音视工程网

  2015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的彩电产业风起云涌:既有激光、OLED的强势出击,也有曲面、量子点的高端设擂;既有电商的蓬勃发展,亦有行业企业的大面积巨亏;既有品牌企业的口水仗,也有上游到下游的价格战……

  在这样的不平凡年度,彩电行业究竟有几何收获,又面临多少挑战?这必当是所有彩电业者共同关注的年终话题。对此,笔者也愿再多言几句。

  销量两头翘,不改市场寒意

  2015年,国内彩电市场实现开门红。第一季度销量居然高达1233万台,较2014年增长约13%。销量几乎看平历史高点的2013年第一季度。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季度市场陡转之下。其中被寄予厚望的五月份居然达到接近9%的同比下滑。第二季度全季,也形成了近年来首次低于1000万台的销量最低谷。

  第二季度不佳的市场行情持续到了第三季度的前两个月。虽然7/8两个月,行业企业为清空第二季度的库从,进行了不小的促销,然而市场却并没有起色。直到9月份,市场上下游压力下,大降价的到来,才最终拯救了第三季度销量数据:同比微增0.5%。这一月价格战的代表是55英寸液晶产品,一个月均价下滑近16%。同时,低价产品使得农村市场的销量规模首次超越城镇市场。

  第四季度第一个月份:10月,市场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量价齐降。市场总规模萎缩达6%左右。但是,随之到来的双十一促销季,却促使11月份彩电销量同比再次实现接近两位数的增长。这也足以奠定第四季度市场的微量正增长。

  整体看,2015年全年国内彩电市场规模4500万台左右,与2014年基本相当。增幅不大于1%。且由于市场均价下滑严重,市场销售额和利润恐大幅不及2014年。

  从市场分布看,传统旺销季节:五一和十一没能继续担当起市场拓展的重任。甚至,5月和10月是全年的销量低点。而春节季、9月电商季、11月双十一促销季,则成为了市场最大的热点。尤其是下半年市场,在价格战激励下,9月份部分厂商获得了20%以上的同比销售规模增幅,11月份亦有数家厂商获得了10%以上的销量增长。

  数据证明,2015年国内彩电市场的稳定是建立在价格加速下滑基础上的。其中,价格下降和大尺寸产品占比提升是主要行业特征。如果按同等尺寸产品市场售价计算,2015年全年市场价格下滑必然超过1.5成。即,如果没有大尺寸产品的销量增长,国内彩电产业的价格下滑量基本会超过去年全年利润之和。

  所以,大尺寸产品成为了彩电企业保销售额、维持利润的关键点。这一趋势也必然在未来持续发酵。2016年亦然会是另一个大尺寸彩电的传奇年份。

  唯大称王,市场结构持续调整

  2015年国内彩电市场对“大”究竟有多热情呢?一个数据是,目前48英寸以上彩电产品已经占据国内市场销量的一半以上。而就在三年前,32英寸还能占据总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

  促进国内大尺寸产品普及的根本因素是价格的持续下降。经济性产品中,55英寸4K的价格,在年末已经最低2500-2800元。例往的统计数据表明,国内彩电市场占据最大份额的产品段是2000元上下的产品。而价格低于1500元的产品,虽然价格的确低廉,但却难以引起市场的强烈兴趣。同时普通消费者对3000元以上彩电产品的认可度亦不是很高。

  目前1500-2800之间可以提供从40英寸到55英寸一个非常宽广的产品选择空间。其中,55英寸产品画面面积几乎比40英寸大90%。这一区间成为了消费者选购彩电的最常规尺寸线。2015年9月份,更是成为了55英寸电视普及的关键月份:单月该类产品均价下滑16%,力促55英寸市场占比首次接近25%,成为大尺寸彩电的主流型号。

  “大”是2015年彩电市场需求结构调整的核心方向。此外,智能和4K产品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彩电市场是智能和4K产品普及比例最高的市场之一。

  其中,智能电视方面,海信、创维、TCL的领先品牌的激活用户量都突破千万大关。国内市场渗透比例,更是高达近86%。考虑到,不是所有消费者都需要智能电视,目前智能产品的渗透率可以说已经接近饱和。中国市场亦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电视保有国。这对于智能电视平台基础上,多元化运营型商业价值的挖掘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未来国内智能电视行业的亮点也将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争夺。

  4K电视方面,即2014年之后,国内市场继续引领全球新标准。全年国内市场渗透率渴望达到35%左右。远高于全球市场平均值的20%,也高于全球标杆的美国市场。4K电视的加速渗透,不仅源于该类产品的价格下降,也与彩电产品整体大型化趋势紧密相关。预计,全年国内市场除个别品牌外,4K电视销量占比增幅都将达到两位数。

  大、智能、4K和便宜,2015年彩电产业4500万台的内销产品,市场结构规律无外乎这四个词汇。也正是这四者成为了今年市场最主流的概念。不过,除此之外,激光、OLED、Qled、曲面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激光电视方面,除了海信依然牢牢抗住行业大旗外,更多的传统投影机厂商和彩电品牌长虹也加入了进来。激光正在成为100英寸级彩电产业的最佳解决方案。

  OLED方面,LG在下半年E4线终于能放量生产。这也使得,十一前后的两个月,OLED电视销量就超越了以往历史的总和。不过,碍于价格因素,OLED依然难以成为大众的新选择。

  同样命运的是QLED电视——虽然较OLED电视能便宜两成、四成,但是QLED依然是万元级别的产品,亦难以成为普通大众的最爱。

  在新概念电视中,反而是曲面电视有些普及的架势。第三季度以来数款5000元以下的产品的推出,让曲面不在“高高在上、孤家寡人”。这也促使年底曲面电视渗透率有望达到6%以上。

  激光、OLED、Qled、曲面四个新兴概念可以视为2015年彩电产业的能量储备。与2014年,曲面电视贡献销量13万台,占比0.4%;OLED销量达5000台;激光电视崭露头角,销量近1000台比较,2015年这四类产品销量均达到10倍的增长。他们代表了未来彩电产品的核心方向,也将是2016年主要的增量与利润点。

  价格下滑,利润陷入多重绞杀

  2015年是彩电行业的“绞肉机”之年,因为这一年的价格战实在是焦灼的不得了!

  从上游看,降价不仅是液晶面板的专利。举例而言,32寸液晶面板均价从年初95美元直线下降到年底的65美元(成本线);40-43英寸产品,均价也从年初160美元以上下降到不足100美元。作为液晶显示行业的另一重要上游产品,LED照明产品2015年全年价格下滑亦接近5成。

  上游价格下降,下游的整机和终端产品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消息。另一个糟糕的消息是,互联网电视品牌的极端杀价。乐视、酷开两强亦不用说。下半年市场又出现了微鲸电视——55英寸杀价王;风行电视——12月份杀价王,两大王牌价格杀手;以及海尔电视——全年杀价黑马。这些因素,进一步使得终端市场面临:不减价就丢份额的“不得不为”情景。

  然而,以上两大因素,还不是2015年彩电行业杀价的全部原因。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欧洲市场、亚洲,南美和中东地区市场、全球资源型经济体,特别是石油输出国市场的经济波动,大宗物资的持续低迷,客观上造成了出口市场的“拥挤”,局部出口市场的“需求萎缩”。这些因素传导到国内,则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价压力。这进一步导致了国内彩电产业价格战的深化。

  总之,2015年的彩电市场价格战不是终端品牌的选择,而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共同作用、是产业链分工每一个环节的共同压力、是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具体表现、亦与液晶面板的产能扩展和过剩周期重叠、与互联网新兴品牌的生存保卫战重叠。这将使得,这一次的市场价格战空前激烈。

  市场绞杀之下,2015年预计全年能实现国内市场盈利的彩电品牌,不足全部十余个主要市场参与者的2成。大部分彩电品牌面临亏损局面。好在,经过第二季度的市场陡转之下,多数彩电企业已经意识到在上游价格波动背景下,更低库存水平的重要性。在第三季度库存消化之后,彩电企业的整个库存压力已经释放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2016年彩电行业价格战依然难以休止:新品牌的生存竞争、上游的市场压力、宏观经济的波动性等都会导致,价格战的难以避免。从2015年二季度开始,一个可能超过18个月的彩电业“亏损”周期已经不可避免。

  2015年即将过去。这一年的彩电产业风起云涌:既有激光、OLED的强势出击,也有曲面、量子点的高端设擂;既有电商的蓬勃发展,亦有行业企业的大面积巨亏;既有品牌企业的口水仗,也有上游到下游的价格战……

  在这样的不平凡年度,彩电行业究竟有几何收获,又面临多少挑战?这必当是所有彩电业者共同关注的年终话题。对此,笔者也愿再多言几句。

  电商不再是蓝海,这里很拥挤

  2015年电商彩电市场获得了突破性的增长。在整个行业中,电商渠道的占比从年初的18%,上升到年底的25%以上。其中,9月到12月,每个月电商占比都超过24%。电商渠道已经真正成为一个规模巨大且稳定的供给通路。

  当然,电商渠道的火爆,与线下渠道,特别是一二线城市市场家电连锁渠道的低迷是分不开的。一些数据表明,家电连锁卖场的销量损失已经达到2-3成,个别门店彩电产品销量和三年前比甚至只有一半。此前一些还能勉强盈利的门店变成了亏损。所以,电商的盛宴,亦是线下门店的生死劫。

  从品牌角度看,电商渠道的市场增量2015年更趋于均匀化。海信、创维、海尔等品牌的占比趋于稳定。乐视、小米,以及其他新兴互联网品牌不再能从电商渠道的增长中获得爆发性的份额提升。传统彩电巨头加强电商渠道的运作,提升市场占比和新兴彩电品牌增多对电商渠道规模的稀释作用,正在成为乐视、小米两个最早的纯电商品牌的巨大挑战。

  从产品角度看,2013年之前的电商渠道是彩电的低价倾销市场。主要产品以价格低廉,品质低端的产品为主。而2015年的电商市场已经是“能上线的全部上线”。线下有销售,而线上没有销售的彩电产品越来越少。线上有销售,线下没有的产品则在增多。或者说:现在电商彩电的型号数量已经超过实体店,且各种高端货色一应俱全。

  从消费者角度看,选择电商作为主要购买渠道依然是少部分超前型消费者的选择。但是,选择电商作为主要的彩电消费信息来源,已经成为大众性的选择。或者说,彩电市场有一个倒O2O结构:标准的O2O是线下体验,线上下单;而现在的彩电市场很多消费者是线上查找信息,线下体验并下单。所以,对于传统彩电品牌而言,即便不在乎线上那25%的份额,他也要在乎线上电商的“媒体宣传”价值。

  正是以上这些变化的存在,使得2015年的彩电电商市场发展不再是简单的“量变”,而已经成为“质变”。其中,最核心的指标是:以前的电商彩电市场是蓝海,可以寻找到很多新品牌的机遇;而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异常拥挤,成为红海,不再有“不放血”就可以把握的机遇。——所以小米说:2016年要加大小米电视的补贴力度(放血价格战)。

  且一旦电商渠道的产品型号量达到高中低的全面覆盖,那么电商的价格透明性,就不在是电商文化,而是整个彩电产业的文化。这是2015年彩电价格战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大家几乎是明牌再打。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价格把握的异常清晰。这种变化反向促使品牌溢价成为一个可以显著量化和操作的指标。——这种竞争规律的确立,更成为创维与酷开、康佳与KKTV“父子”品牌分家独立运营的关键原因。

  总之,电商不再是彩电圈的小角色,而是决定彩电行业每一片云是否有雨的关键因素,亦是彩电行业未来市场规律的关键塑造者。

  8月和9月,彩电2015的奇葩月份

  2015年的彩电行业没有“均匀”的轨迹,而是演绎出了很多个巨大的跌宕起伏的沟壑之形。其中8/9月是最有意思的月份。

  8月份,人民币汇率政策经历了一次严重超越预期的调整。三天内剧烈的贬值,导致部分彩电企业,特别是有大量海外业务的企业,如海外市场销售或者海外供应链,或者其他需要用外汇、尤其是美元结算业务的企业出现汇兑性损失。——8月份的汇兑损失,严重加剧了三季度国内彩电企业的亏损程度。

  9月份,彩电行业迎来了年度内最剧烈的单月价格波动。其中,乐视的500元优惠计划成为了代表。这一月份彩电企业上面需要清空连续几个月市场低迷的库存,下面需要备战十一黄金周。同时,彩电企业亦要面对上游面板、LED、IC产品的价格持续下滑的压力。多重因素铸就了9月份彩电降价“王”。——9月降价潮的附带作用是10月份市场的量价齐跌(很多本是为黄金周准备的预热,却吃掉了黄金周的潜在市场)。

  虽然,8月和9月两个月份,发生的是完全不同的“大事”。但是,其确有一个共同的作用,那就是“亏钱”。正是这两个月份的特殊波动,使得2015年第三季度成为全年“亏损黑洞”。尤其是个别量价齐跌的品牌,这一季度异常难过。

  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彩电行业不可能不受到大的经济环境、金融政策、金融规律的影响,也不可能不遇到库存硬消化周期。

  比较好的消息是,金融层面人民币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已经稳定。且第四季度,在美联储加息作用下,人民币兑美元持续走低,这有利于彩电出口企业的获利。这一季度,人民币的汇率变化相对明朗、缓和,并有规律可循。彩电企业甚至可以从中实现财务上的“技术性获利”。

  另一方面,第四季度显示行业上游液晶面板价格的持续下滑,一定程度消化了此前的超前价格战,并为市场未来的盈利创造了供应链上的可能性。同时,第四季度LED照明产品的市场趋势也更为稳定,在行业整合重组大潮下,渴望形成新的“稳定价值结构”,这有有利于彩电企业对产业链成本的掌控。

  总之,2015年彩电业者的心脏要好。因为8月和9月的波动比较异常。希望这种产业震荡就此终结,不在发生。

  生存还是毁灭,互联网品牌的唯一问题

  2014年,国内彩电市场最耀眼的明星非互联网品牌莫属。乐视超过150万的规模,虽然亏损依然,却创造了彩电企业“最快年成长”记录。不过,互联网品牌的这种明星光华,2015年缺少了很多。

  第一, 传统彩电发力互联网。酷开子品牌从创维完全独立运行、KKTV紧追酷开步伐。海信、TCL、海尔纷纷强化互联网战略。网络营销不再是少数品牌可以随意纵横的无主之地,而是所有彩电品牌悉数参与的血腥红海。

  第二, 新兴互联网品牌崛起迅速。虽然有大麦作为短命的新秀,但是也有微鲸和风行这种一上来就采用“破坏”主义手法的大咖。更多的互联网市场参与者,分散了原有王者,如乐视、小米等的关注度。其采用的价格战策略,瞬间使得此前价格上领先者,不在具有优势。

  第三, 2013年电商占整个彩电行业的份额不足一成,2014年底这个比例达到18%,2015年底这一数字上升到26%——数据表明,电商依然快速增长,但是其绝对增量已经越过顶峰。即,2015年电商渠道彩电销量的绝对增加量少了,但是参与分蛋糕的人却多了。

  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是彩电互联网品牌的生存问题。即,有这样一个行业性的疑问:如果以低价格、成本定价为特征,互联网彩电企业究竟需要多大的规模才能实现“生态”生存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看来不是100万台,不是300万台。而是一个更高的数字。但是,单一品牌,依赖单一电商渠道,不可能获得千万级别以上的国内市场年度销量:因为这个市场竞争者众多,且各个实力不俗。

  所以,小米电视从一开始就没有将规模指定为核心目标,也没有延续“无底线”价格战的策略,而是选择所谓的“半山腰”价格策略。这使得小米电视从第一台产品就更为接近盈利。

  反观,微鲸、风行等新品牌,现在还必须依赖价格优势,不惜血本的获得所谓的“存在空间”——如果连存在空间都没有了,那么不用说利润,生存都将是一个伪命题。

  另一个行业代表者乐视,2015年的规模扩张也已经放缓。并且,其在2014年中期就已经意识到单纯价格战获得的规模销量,短期难以支撑起盈利目标,反而会份额越大亏得越多:所以,2014年中期开始,乐视就不断加强60/70英寸,甚至50英寸线上的中高端产品的投入,以其通过高低两手抓,至少实现“更低的亏损”。

  事实证明,彩电行业不可能出现“手机行业中小米”那样的奇迹。小米奇迹的核心市场背景是,2012到2014年,国内智能手机销量从1.8亿台迈上5亿台的台阶。小米可以和这个市场一起成长。而互联网彩电品牌的核心市场背景则是:2014年市场规模萎缩超过6%,2015年与2014年持平,2016年市场规模亦难以突破现有水平——没有增量空间,亦没有智能手机过去5年所具有的那种成本下降、技术升级空间,彩电业难以支撑“手机的小米”那样的野性和行动。

  这一系列逻辑的结果是:2015年12月乐视居然和TCL结婚了。互联网和传统合二为一。目标是什么呢?很简单,只有一句话:更好的生存。乐视需要TCL在硬件、线下、上游、海外市场的能力、经验、资源;TCL需要乐视互联网文化和生态资源。而乐视和TCL结婚之后,亦有消息说风行与康佳在谈恋爱;此前也有过关于长虹和小米合作的消息。

  2015年,互联网电视领头羊乐视,年初其创始人兼CEO贾跃亭向全体乐视员工发送新年内部邮件时透露,乐视超级电视在2015年的销量将要达到300-400万台。但是其上半年业绩只有百万台,幸好9月的乐视电视节和双十一购物节的价格战,乐视取得了78万左右的销量,否则,全年保300万目标还是很有压力的。但是,如此规模扩张的另一面则是亏损额的加大。

  所以,2015年这一年互联网品牌的问题还不是盈利,而是“生存”两个字。

  口水战,赢还是输不重要

  有一种竞争力叫做“露脸”。2015年,彩电行业颇流行此道。

  例如,12月份乐视和TCL欣然结婚,但是年初的时候TCL李东生还在说:“乐视电视有三大软肋”、“我也看不懂乐视的模式”。——当然,读者也可以如此理解,TCL和乐视结婚,就是要补足“三大软肋”,纠正“乐视模式”的“看不懂”。但是,无论如何这个例子说明,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2015年彩电市场口水仗除了互联网模式之外,在技术路线上更是风声水起。

  如海信和LG在是QLED技术升级的ULED液晶电视好,还是OLED电视好上,就“竞争”的不亦乐乎,甚至二者不惜采用现场PK的方式,直接对抗一番。——当然,这种PK的结果只能是主场品牌大获全胜。这也使得消费者很是费解:比来比去谁都会赢,那么到底哪个技术更厉害呢?

  另一个行业技术口水战大戏是海信激光电视战略与创维OLED电视战略的对抗。12月份,创维2015年最后一轮新品发布会,直接打出“激光电视就是翔”,“创维不做没有未来的激光电视”的标语,向激光电视阵营的支持者海信“暗送战报”。而海信也不干示弱,虽然不可能开金口说“绝不做OLED”,但是也是每逢发布会(如12月9日激光电视新品发布会)都要说“海信暂时不做不成熟的OLED”。

  除了以上这些,真假4K、曲面还是超薄、分体还是一体……彩电行业口水遍地流的时代,真的是不缺“争议性”的新闻。

  但是,这些争论的本质是什么呢?答案无比简单:差异化的产品,对应差异化的需求;不同的产品对应消费者不同的偏好。或许口水战背后,各方势力的销量截然不同,但是却并不代表任何一个技术的出现没有“市场与意义”。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样的需求差异性规律是每个彩电企业都了解的。但是,彩电企业却依然愿意“打口水战”。一方面,口水战至少比价格战成本低;另一方面,大家都发声,甚至语不惊人誓不休,你不发声,没准消费者就当你“已经不在了”——口水战也是营销的一部分。

  更何况,如果真的在口水战中能占据点上风:例如创维年底发布会对激光的“痛击”,还是能争取一大波市场支持者的。——当然,这里要声明一下,激光电视亦没有创维说的那么不堪:至少创维现在不可能以激光电视的成本,制造适合普通百姓的100英寸液晶或者OLED电视。事情的另一面,海信的激光100英寸大屏再漂亮,他也不可能在抗光上与OLED或者液晶水平相当;且在小一些的尺寸上,激光电视成本远高于液晶或者OLED。这就是各有优缺,各自适合不同的市场需求。

  所以,口水战本没有最终的输赢。他只是一个工具,一个吸引消费者的工具而已(虽然有些时候也有些不道德吧)!

  次世代时刻,兄弟还是仇敌

  激光、OLED、QLED,下一代彩电的标准是什么呢?这些技术是兄弟还是敌人?现在,彩电企业为未来之争打得如此火爆(如上文的口水战),真的是立场不同的殊死搏斗吗?这些问题是2015年彩电行业最火的话题。

  首先谈一下激光:海信、长虹、奥图码、视美乐、光峰很多企业支持这个技术。其核心价值点是什么呢?100英寸、150英寸,甚至更大的大屏幕;而且其价格可能最终只有万元,或者以下。这是液晶、OLED难以做到的。激光显示仅仅凭借这一个理由,就有足够的信心快步奔跑下去。

  第二,OLED技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LG终于在E4线上实现了全面的商业量产。而且即将投资的P10线,合计投入高达87亿美元。国内OLED电视的2015年的销量也增长了10倍。这种自发光性的产品,在对比度、色彩、反应速度等方面超越液晶,而且不需要背光源,可以实现大尺寸柔性显示。有消息称2016年初,LG将展示100英寸级别的OLED柔性电视。和液晶比较,对比度、反应时间、无背光系统、柔性都是OLED的绝对优势领域。这些理由也足以支持OLED获得追捧。

  第三,QLED液晶电视,即量子点技术改进的液晶显示产品。这种产品充分利用液晶显示行业全球万亿的固定资产规模,以崭新的背光技术提升既有显示产品的色彩表现。虽然这个技术不是彻底的新技术革命,但是却拥有最能利用现有成熟的产业体系,短期看实现大规模普及的风险最低——这个优势也足以使得所有彩电企业不敢对QLED不上心。

  第四, 还要说说OLED与液晶、QLED的关系。这些显示技术都可以概括在一个叫做“薄膜晶体管半导体显示”技术的范畴内。OLED生产制造有70%的工艺和设备与液晶相近、通用。QLED材料(光致发光)不仅可以用于提升液晶电视的背光性能;理论上电致发光的QLED材料也可以代替OLED有机半导体材料,直接制作“薄膜晶体管半导体显示”面板。

  由以上分析看,激光、OLED、QLED次世代技术之争的每一个参与者,暂时都有绝对性的生存空间,相互之间还可能有很强大的亲戚关系。这就决定了电视厂商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亦可以选择“全部投支持票”——例如长虹就选择了“一个不落下”战略。而创维虽然QLED和OLED都在做,但是营销上却更为突出OLED技术。海信则希望通过先手布局,独占激光电视100英寸影院电视的高端市场……

  或者说,彩电企业没有人是忠实于某种技术的,而是忠实于市场这个“皇帝老儿”!更是遵从于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次世代显示技术不仅是技术能不能低成本工业实现的竞争、不仅仅是效果品质差异与优势的竞争,更是市场选择的竞争。所以,这些技术天生是难兄难弟,他们必须接受市场的共同而公平的检验。

  2015年,或者之后很长时期,彩电次世代技术没有唯一的选择,只有更多的选择:技术通过创新服务市场需求,进而获得生存的资本。企业则是市场的“奴隶”。

  彩电2015“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015年彩电产业亦不能例外。

  TCL已经和乐视结婚,互联网概念品牌和传统大佬抱团取暖,此前那种势不两立荡然无从。轻资产概念股与全产业链制造商结盟,证明任何美好的理论都不及现实的生存压力更能促进革命的发生。

  酷开和创维一分为二。此前主要补充创维线上价值不足的子品牌,自立门户。这进一步打开了互联网概念独立自主规律运行的大门,让成本价值产品线的竞争再添一把火。

  激光与OLED选择之争。创维与海信水火不容,但是长虹却二者都做了一些。哪一个对、哪一个错,本就是伪命题,满足消费需求、并真正卖掉产品才是生存王道。对此,海信坚信激光2016的突破,创维则称OLED明年上20万台!

  电商渠道冲击传统连锁卖场和专卖店的另一面是:这一年彩电电商获得了25%的份额。但是这只占25%的电商,却为超过80%消费者提供了从价格到产品参数,甚至用户评价的“选购”信息。线下卖场多一半的消费者也是电商的粉丝。

  智能还是画质?2015年传统彩电企业纷纷向画质核心回归,岂不知高画质产品亦都是高智能配置。变化的只是营销重点,而非市场倾向。或者说向画质回归更多的是创新成果的爆发,以及对互联网概念廉价趋势的回击。

  侧边还是直下,液晶背光源经历了一个轮回。2009-2012年是侧边优势时代,因为侧边背光可以降低产品厚度,大受欢迎。而此前则是直下时代,那时候LED或者荧光管产品做直下背光源成本更低、技术更易。然而,2015年直下背光再次快速增长,因为表贴工艺解决了厚度问题,直下设置又具有窄边优势和亮度均匀性优势。2016年直下背光还将具有HDR宽动态设计优势。

  分体还是合体:2015年,小米、BOE、大麦是分体主义者。但是他们的实力却很弱小。不过,电视总是越来越薄。创维已经放言1毫米厚度:这又如何内置音箱和更多的电子部件呢?所以,也许分体是大势所趋,未来的电视是一个主机、一套音响、一个显示器的体系产品:这在PC电脑都在走向一体化的时代是不是很另类的方向呢?

  这些分分合合的故事,还在继续。2015年彩电业虽然跌宕起伏,却也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浪花。2016即将开始,还有哪些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等待开拓,还有哪些新故事、新传奇等待创造,抑或有些新困难、新挑战、新的生死关口需要超越,那都将是史诗的另一个新篇章。

[责任编辑:唐人]
分享到: 更多
null
null

最新新闻

精彩推荐

热门排行